杨鑫的“监测眼”:热电分厂汽机工段的95后隐患猎手

2025-06-03 15:38:32 文/田华 字数:1433

凌晨两点的汽机房里,汽轮机的轰鸣震得巡检通道钢板发颤。杨鑫盯着手持终端上的振动频谱图,指尖在屏幕上划出弧线——这是他在热电厂汽机工段工作的第3年,也是“安全生产月”里第8次凌晨数据分析,工装口袋里的《汽机故障图谱》还留着新贴的便签。

一串波形背后的“毫秒之争”

上个月的零点巡检,杨鑫在3号机轴承箱前停下脚步。DCS系统显示振动值在6.5mm/s的警戒线上波动,但他调出半小时趋势图时,发现每秒波形里都藏着0.3mm/s的微幅高频抖动。“这不是正常的油膜振动!”他立刻切换到离线监测系统,用FFT频谱分析发现1X频域出现异常边带。

拆机检查的结果让老师傅们都捏了把汗:#3瓦块进油边磨损导致油楔破坏,轴颈已有轻微划痕。若按常规每小时巡检,至少还需3小时才会触发报警,而此时轴瓦温度已开始攀升。在工段分析会上,杨鑫打开自己编写的《振动数据分析手册》:“看,这是正常波形的包络线,异常时会出现锯齿状畸变。”

他主导开发的“振动趋势预判模型”被嵌入监测系统,能自动识别“渐变型异常+突发尖峰”双重特征。如今班组人人用着他优化的监测APP,上个月就有两名青工通过波形分析发现了给水泵联轴器偏心隐患,将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
“参数漂移”背后的数字暗礁

今年寒潮期间的一次监盘,杨鑫突然坐直了身体。3号机润滑油温曲线出现0.5/min的缓慢爬升,但DCS报警值设定在±2℃。他立刻调取历史数据对比,发现近三天油温每天升高0.3℃——这是典型的冷油器脏堵前兆。冲到现场检查时,冷油器进出口压差已达0.08MPa,接近0.1MPa的清洗阈值。

“传统报警是事后止损,我们得建立‘参数漂移预警。”在车间创新会上,杨鑫展示了用Python编写的“参数健康度算法”,能根据历史数据生成动态警戒线。他设计的“三色趋势看板”如今挂在主控室:绿色代表正常波动,黄色提示趋势异常,红色强制启动备用系统。而他制作的《汽机参数微变化识别卡》,用漫画标注了12种参数渐变的隐藏风险。

从“数据菜鸟”到“青年教官”

“鑫哥,4号机的胀差曲线有点怪!”刚入职的小陈举着平板电脑跑来。杨鑫放大曲线,发现暖机阶段胀差增速比正常值慢0.2mm/min。“调阅缸温分层数据!”果然,下缸温度比上缸低了8℃,存在积水风险。“这月的‘数字安全员积分给你加上。”自从工段推行“参数找茬”挑战赛,像小陈这样的95后已成为隐患排查主力,累计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隐患46条。

杨鑫的工位抽屉里锁着个硬盘,存着他收集的2000组故障数据:3号机在第8000小时出现的轴系扭振波形,给水泵在夏季高温时的流量-扬程异常曲线。他据此开发的“设备数字孪生系统”,能在虚拟环境中复现故障演变过程。现在,每周三的“青年安全课堂”上,他常带着同事们用VR设备“拆解”故障机组,讲解“如何从0.1℃的温度偏差中发现系统隐患”。

晨光透过汽机房的天窗,杨鑫在巡检终端上完成最后一项确认:3号机轴瓦温度趋势平稳,建议白班重点监测冷油器压差变化率。走出车间时,他看见几个新员工正围着智能巡检机器人讨论数据,忽然想起自己刚入职时,师傅指着仪表盘说“要学会看参数背后的故事”。

此刻,厂区广播正播放本月“安全创新标兵”名单,杨鑫加快了脚步——他得去给小陈颁奖,顺便把新迭代的《汽机参数预警算法手册》发给班组。在这片轰鸣的设备丛林里,这个95后用数据思维重新定义了“巡检”:当传统经验遇上数字工具,每一组波动的参数背后,都藏着让隐患无所遁形的密码。从一串波形到一套智能系统,他证明了新时代的安全防线,正由无数个像他这样扎根一线的年轻人,用创新与坚守共同筑牢。